抗菌药
本系列介绍了抗菌药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重点讲了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各药物的特点、重要不良反应。
杨宝学
北京大学
2007年5月开始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兼任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客座研究员。
化学合成抗菌药:
1、(氟)喹诺酮类:
【研究进展】
第一代:萘啶酸(1962-1969)
第二代:吡哌酸(1969-1979)
第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1980-1996)
第四代:格帕沙星、加替沙星(1997-)
【作用机制】
抑制核酸合成。
细菌合成的过程:嘌呤嘧啶——DNA双链—(DNA回旋酶)—负超螺旋DNA-(拓朴异构酶IV、细胞分裂)——子代DNA
细菌大小为1-2um,而DNA总长超过1000um,回旋酶、拓朴异构酶起到扭转、折叠DNA的作用。而喹诺酮类药物就是阻断回旋酶和拓朴异构酶的作用。
【药理作用】
第一代:对部分G-菌有效,抗菌谱窄;
第二代:只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抗菌谱广;
第四代:抗菌谱广,吸收快,分布广。
【抗菌作用】
1)对大多数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
2)对革兰氏阳性需氧菌的作用明显加强;
3)对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
4)提高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道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肌肉软组织感染等。
【不良反应】
1)胃肠道:
2)神经系统:
3)变态反应:
4)软骨损伤:
【耐药性】
由于细菌DNA回旋酶基因突变造成;外膜通透性改变,使得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通过主动运输将药物泵出细胞。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率在70-95%;
*药物的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泛;
*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能够进入脑脊液;
*在胃肠道内容易发生螯合作用,与铝镁等抗酸药物螯合,形成难溶物质,影响药物的吸收。
*多数经肾脏排出。
【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肝脏内,与P-4,5-磷代谢酶相互抑制,引起茶碱等药物的堆积。
【注意事项】
可能会引起焦虑、烦躁、失眠、头晕、癫痫。孕妇和幼儿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1、诺氟沙星:主治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
2、环丙沙星:对肠杆菌和革兰式阴性菌效果最好;
3、氧氟沙星:前列腺炎、性传播感染、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抗击和杆菌;
4、司帕沙星: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增强,抗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不如环丙沙星;
5、克林沙星:对多药耐药性菌有很好活性,对厌氧菌活性高,是环丙沙星的16倍。
6、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第四代药物,抗革兰氏阳性菌,抗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杆菌属,对非典型肺炎有效。
2、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类:
【研究进展】
发现较早,十九世纪就已经发现,对细菌有抑制作用,没有杀灭作用,用于细菌轻度感染。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磺胺类药物与二氢蝶酸合成酶竞争,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甲氧苄啶类药物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竞争,影响四氢叶酸的合成。复方新诺明就是此二者的复方药物。
【耐药性】
细菌通过产生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对抗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类药物,使其药性下降;细菌还可以通过细胞膜对此类药物的结合力下降而影响药性。
【抗菌作用】
此类药物抗菌性较广,但是对于衣原体和支原体无效,还可刺激立克次氏体的生长。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细菌轻度感染和初期感染,多采用复方制剂,可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但溶解度较低,容易在肾脏中形成结晶。也可外用,局部感染,化脓性感染。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产生结晶,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妊娠后期孕妇服用可引起婴儿黄疸。艾滋病人服用,不良反应较为明显。
3、硝基呋喃类:
呋喃坦啶和呋喃唑酮,前者在尿道中浓度高,主要治疗泌尿道疾病。后者在肠道中浓度高,治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和肠炎,也可以治疗霍乱、伤寒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炎。剂量过大会引周围心肌炎,应与维生素B1合用。
硝基咪唑类药,代表是甲硝唑,对厌氧菌有效,对细菌性或滴虫性阴道炎有作用,抗幽门螺旋杆菌。
二、抗生素:
1、概念: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具有抑制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2、分类: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其他抗生素类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G+细胞壁厚,G-细胞壁薄,但是有外膜。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是肽聚糖,β-内酰胺类与转肽酶(PPP)竞争,抑制肽聚糖的产生,诱导G+产生溶解酶而自溶。细菌通过产生一些酸和镁,使得β-内酰胺结构破坏,从而产生耐药性。
【青霉素的发现】
是抗生素生产的里程碑:
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40年,Chain和Florey提纯了青霉素,用于抗菌;
1945年,三人获得诺贝尔奖;
50年代末,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抗菌谱较窄,只对G+有效,半合成以后,抗菌谱变宽,抗耐药性增强。
【天然青霉素】
*抗G+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
*抗G-球菌:奈瑟色菌、脑膜炎双球菌、非β-内酰胺酶产生的G-厌氧球菌
*螺旋体
水溶性好,但是结构不稳定,溶水后或口服后效价迅速下降。通过肾小管主动运输排出体外。
本站提供各类,名师讲座视频,培训课程视频,如:企业管理培训课程视频、网络营销培训课程视频,等···各类音频/培训视频教程/培训讲座下载观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