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创业网
【专注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588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教育培训音频讲座简介:

 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专注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或者说注意力(Attention)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很难用一篇文章把这事给说清楚。

老师提到,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关键是大人不要去给予孩子过多的打扰——这话没错,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儿童注意力和成人注意力的不同

孩子的注意力和成人的注意力是不同的,用陈词滥调来说就是「时长短、易打断、拉不回」,这其实是由于孩子独特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

我做了一张图,或许能帮助大家更容易理解:

成人已经熟悉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忽略很多生活中的信息。

比如我们去客厅拿水杯时,任务是非常明确的:走到客厅、寻找水杯、拿起水杯

但儿童的专注力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

比如孩子去客厅拿水杯时,他们脑海里会有一个主任务「拿水杯」,但是他们走着走着会发现客厅里原来还有一个可爱的红色杯垫,桌布也换成蓝色波点的啦,水杯在篮子里面吗?篮子里面好像和昨天不一样了,多了一盒巧克力。

终于看到水杯了,我们该如何拿到它呢,需要握住它的杯柄,再小心翼翼地拿稳吗?上次似乎就因为没有拿稳水杯摔倒了,可是被妈妈骂了。

哎,我踩到什么东西了!天哪,刚刚只想着拿水杯了,结果不小心踩到了地板上的一颗糖果!

这个糖果要如何搞掉呢?糖果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是成人注意力和儿童注意力最大的差异之一:成人已经非常熟悉这个世界和周遭的环境了,所以能对很多事物采取「自动化」的处理;但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有趣的,一切都需要学习。

所谓「自动化」,指的是因为太过熟悉和习惯,从而无需多加思考就能进行的行为;尤其在体育运动中很常见。

比如棒球练习时,会把一个球放在固定的球棒上,要求新手去击打。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不是那么好完成,因为击球手需要同时处理棒球的「位置信息」和「距离信息」。但是,棒球高手面对高速飞来的球,却能一挥杆就击中,他的从举起球棒到击打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这就是典型的「动作自动化」。

这就是为什么成人会习惯忽略掉很多生活中的信息,因为我们能判断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会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而哪些信息是不重要的,可以直接忽略的。

比如当我们要去客厅拿水杯,但这时发现地上有一个糖果,那么我们可能会顺手把糖果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然后继续去拿水杯;如果发现地上有一堆糖果,那么我们可能去寻找这些糖果到底是哪里来的,是不是被家里的猫或者孩子给打翻的;并且立即予以处理。

相反,对孩子来说可能就容易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

情况一:孩子只顾拿水杯,但是没有注意到视野边缘的糖果

情况二:孩子看到了糖果,于是停下来磨蹭,忘记了要去拿水杯

正是因为成人注意力和儿童注意力的不同特点,让我们总觉得孩子不专心,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呢?

分心就一定是坏事吗?

市面上很多「专注力训练」,都在强调专注力的好处——一定要专心听讲呀,提高课堂成绩等等。甚至有的专注力训练已经丧心病狂地转向了2岁以下的孩子,认为从小就要训练孩子「坐得住」,否则就是一顿收拾。

可是,作为专注力的对立面,分心就一定不好吗?

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认为,有的人虽然容易分心、冲动、好动,但并非总是不好的;他认为:

事实上,与其他人相比,正是这些分心的人,为世界作出了更多的贡献。具有这类思维特点的人往往表现出众,他们往往是那些先锋的改革者、创新者、预言家、梦想家、企业家、探索者、思想者、艺术家……他们就是哪些能放言未来并让梦想成真的人。

如果当初牛顿对砸到自己头上的苹果这件事习以为常的话,也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了;这种注意力恰恰非常接近于孩童的发散的注意力,即对看似寻常的万事万物追根寻底。

孩子的分心正是如此,他们的注意力就像是我们刚刚看到过的那个箭头轮盘一样,不断地转换自己的兴趣点,只在大箭头的位置上稍作停留,很快又将转向世界的其他方面。

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要引起他们的专注,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感兴趣。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儿科学会也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好,都一再强调要让孩子边玩边学(Learn by Play)——只有给孩子留出自由探索的时间,孩子才会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观察世界里奇妙的事物、熟悉周围的环境。

当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习以为常后,好奇心得到满足,也就会放下警惕,开始真正地专注工作。

固定的生活例程等规则很重要

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固定的生活例程(routine)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心没有养成秩序感的孩子,就容易被太多的事打扰专注力。

当他不知道吃完饭以后要做什么,在刷牙的时候就会把玩水当做是有趣的新项目;当他对于看书或者不看书可以选择时,他当然会选择更轻松的不看书——除非看书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超过了做其他事的快乐。

相反,当孩子的每日计划是固定的时候,他能感到未来可预期,也知道做完这件事,接下来要做什么事;也就更容易专注到要做的事情上去。

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时,很多前置条件是必备的,比如跟孩子讲清楚各种规则。

如果孩子想吃糖,但大人却让孩子去客厅拿杯子;那么孩子虽然去拿杯子,但他的注意力实际还在「吃糖」这件事上,并且会严重干扰他的行为。

孩子的大脑是不同于成人的大脑的;我们在发火、扔东西以后,能将情绪平息下来,从而专注一些事情,但孩子一旦受挫就容易大脑卡壳,陷在这样的情绪里面出不来。

所以在亲子沟通和陪伴的时候,一定要一件事、一件事给说清楚、搞明白。

前期投入的功夫不会白费,而是会一件件地帮助孩子排除掉不重要的关注,从而让他能集中注意力。

简化!简化!再简化!

各种养育方式都强调,要给3岁以下的幼儿提供「简单的选择」。

一个2岁的女孩子,如果每天早上打开衣橱都有20件裙子可以选,会消耗掉她很多精力用来做选择;当她好不容易选择好今天要穿的衣服以后,其实已经精疲力尽的,再做其他事的时候,也就不会太专注了。

这就是为什么关注专注力的实验很多,但这些实验都无一例外地发现:所有被试者的专注力,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当孩子面临一个复杂环境的时候,专注力立刻发散开来,变得谨慎,或者四处探索——反而忘记了需要专注的是什么。

同样,当孩子面临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也会感到不知所措。

游戏、手工等活动会让孩子变得专注,就是因为这些活动足够简单,目标明确、规则简单、易于操作;并且还有相当即时的反馈,能不断提醒孩子需要专注下去。

正如我一开始所提到的,「专注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高级认知活动,从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此同时,它也涉及到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抑制功能等一系列认知的基础。

所以,如果单纯带孩子玩一堆游戏的「专注力训练课」,可能短期有效果,能提高孩子学习方面的工作记忆;但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专注力训练能有长期的效果。

对儿童也好、成人也罢,「注意力」的本质其实是「过滤器」,而如何能够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它的本质是一个「最优规划」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游戏和训练。

最近这一年,我还挺关注儿童专注力这一领域。不过我关注的内容,不是早教市场上那种噱头的专注力”,而是更加实打实的,每个家庭里,专注力各不一样的孩子们,分别都经历了什么。

在我看来,专注力这个事儿,如果不是基因等先天因素的话,家长能背一大半的锅。

在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14年出具的一个报告中,家长们仍然最期待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尽责”与努力”,但更值得一提的数据是:拥有大学学历的家长比没上过大学的家长更在意孩子是否拥有持久性”这一优势,而这个优势的直观表现,便是长期的坚持与短期的专注。

我也体会过家长们对专注力的在意。作为该领域的从业者,我总能从各种渠道收到这样的求助:老师,我觉得我们家孩子专注力不行,怎么办?他干什么都静不下心,他做事总不认真,他学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可允许我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我觉得对于非常多的家庭而言,想改善孩子的专注力,恐怕不应该从买书买课开始,而应该先拿家长自己开刀。

因为一个不够专注的孩子身边,往往有一个总是打扰他的大人。

这样的事儿在我们身上屡见不鲜,因为隔辈亲”的存在,还尤其高发于家里的老年人群体:

孩子正在专注的玩玩具,突然有大人端着个碗出现在他的旁边:来宝宝,吃点东西。”

孩子正在专注的看绘本,突然有大人不由分说的把孩子抱起来,情之所至,狠狠地亲了一口。

孩子正在涂鸦画画,突然有大人路过,冷不丁来了一句:宝宝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正在玩一套大人可能不太愿意让他继续玩的玩具,大人会直接选择以其他玩具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宝宝你看你看,这个更好玩更有趣呢!”

最常见的一个是,当孩子在探索某些地方,或者在做一些我们不大愿意让他们做的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会选择不由分说的直接把孩子抱走,带到新的环境中去。

这些场景都是对孩子专注”的打断,且孩子在承受这种被打断”的时候,通常都无力而被动。

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孩子是在玩游戏玩玩具,又不是学习,打扰一下还能怎样?又没耽误他干正事。再说了,有早教专家说了,转移注意力是让孩子离开当前环境的良好方法。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专注力是一种通用技能。弹钢琴、写书法就不是通用技能,刻苦的练习弹钢琴,一般不会给孩子学习编程有什么加分,随名师学书法,也不会对孩子学游泳有太大帮助。与此同时,一个孩子不会弹钢琴,恐怕并不意味着他就不能学编程。然而专注力则不一样,你在做甲事的时候,专注力得到了负面影响,会导致你在做乙事的时候,专注力也好不到哪里去,纵然甲事和乙事可能在形式上相去甚远,但在保持专注”这个层级上,它们调用的是同一个能力。今天你打扰了你家孩子玩玩具,明天你就可能要因为我家孩子看书看不进去”这类问题而感到困扰。

专注”是一种认知活动,而非情绪体验,所以对打扰”的承受能力更弱。如果孩子在表达情绪,比如因为想要立刻买某个玩具而嚎啕大哭,或者因为和其他小朋友有所冲突而极端愤怒,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其情绪在很多时候是可行的。然而专注”是一个持续的认知活动,一旦转移注意力,往往就意味着被迫中断。这种被动中断,对于专注力的保持与培养是很有害的,好好的事情做到一半被打断,人是很容易不爽的——它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对注意力的保持能力,从干扰中恢复专注的能力,以及在专注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主观体验。

专注力直接相关于一个心理学中的研究热点:工作记忆。您可能知道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甚至知道海马体”这个对记忆来说举足轻重的脑组织。而工作记忆,指的是人在进行高级的认知活动中,所调用的记忆模块——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成我们平时使用电脑时候的桌面”,我们可以在上面同时开几个服务于当前工作的软件和窗口,然后开始投入的干工作。可是有的人的电脑好一点,同时开十几个软件也不卡,连着开三个月不用重启,有的人的电脑次一点,开三个网页鼠标就不动了,还随时可能因为硬件过热直接当机——这就是工作记忆的差异。而一个人的工作记忆从容量到耐力都不行,专注力也必然会受波及。

我们的孩子看似在做无足轻重的事儿:玩玩玩具,翻翻书,做些小小的涂鸦,好像就算干扰干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请您记住,他们看似轻松写意开开心心,可是放到更宏观的角度,这些貌似不值一提的小事,恰恰有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本质。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专注屡受干扰,没什么摩拳擦掌的机会,他们会面对哪些挑战呢?

《生物钟优势》(The Body Clock Advantage)的作者马修·艾德伦博士(Dr. Matthew Edlund, M.D.)认为,在专注进程中频繁被干扰,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习能力受阻。在干扰消失的一瞬间,人不可能立刻恢复到满负荷运转的认知状态。干扰持续的时间可能很短,但是人因为干扰付出的认知成本会很长。干扰让专注水平跳崖一样从巅峰瞬间跌落,却永远无法为其重新爬回山顶提供任何助力。同样是学习一个小时,如果有一分钟的干扰,可能就要多付出超过10分钟的时间成本。干扰的负面影响并不取决于干扰的持续时间,而是取决于从其中恢复到专注状态的时间。

因为缺乏短期专注的能力,而缺乏长期坚持的能力。玩积木、下象棋、讲故事,这些都是短期专注。但人的绝大多数长期成就都离不开长期专注——比如写一本书、运营一家企业、抚养一个孩子。对于一些我们在乎的人和事,我们是要保持长期的联结与关注的,而如果在一个短期任务中我们都难以抗干扰,更遑论在长期任务中做到不忘初心了。

缺少高峰体验的机会。我们都体验过某种类别的高峰体验——可能通过体育活动,可能通过电子游戏,可能通过上台表演。我们不会在边骑自行车边唱歌的同时有高峰体验,因为高峰体验通常都需要有足够高度的认知活动来为其提供平台。而专注力就是高认知活动的重要燃料。缺乏专注,会直接导致高峰体验在生活中成为更难得的奢侈品。

成瘾与物质依赖风险增加。来吃点”,亲一口”,更好玩的玩具”都可能成为家长重新定向孩子专注力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干扰的刺激通常都挺强烈——这让我们的孩子面对有吸引力的干扰往往更加缺乏抵抗力,不能把手头的事情坚持做完。孩子小的时候,这些干扰是无伤大雅的零食与玩具,但在青春期过后,这些刺激也许就不那么喜闻乐见了:电子游戏,高糖饮料,色情视频。

身位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最基本的,当孩子在专注的进行一个认知活动时,不要轻易打扰他,这不仅仅是养育的技巧,更是对孩子的尊重。你打麻将打到兴头的时候,老婆来电话,你也是不想接的;你跟闺蜜聊的开心的时候,老板催你回公司加班,你也会不爽的;就算你在地铁上刷朋友圈,有个人过来让你扫他的二维码,你也很不耐烦,不是吗?我们的孩子亦是同理。我们应该把做什么”的选择权与主动权还给孩子,更不应当剥夺他享受当下的难得机会。

你可以尝试加入他,而不是打断他。有些干扰的初衷其实非常美好,比如家长情之所至的深情一吻。但比起这些,你不妨尝试融入孩子的专注场合,甚至成为他攻克目前难题的重要帮手?很多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局限在我为孩子做些事情”,而没有延展到我与孩子一起做些事情”——前者其实很容易变成没必要的打扰,而后者,在不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同时,还很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你们的亲子关系。

给孩子一个用于专注的无干扰空间。不管是写字台、游戏垫还是游戏桌,都可以是一个用于专注的空间。告诉孩子,在这个空间,就是可以无干扰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玩玩具、阅读、绘画,甚至发呆。与此同时,这个空间也应该尽量远离干扰风险:人来人去的门廊,电视机,动不动飘出香味的厨房。在这里,让孩子可以安全的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一个界限感:他在他的空间做他自己的事,我们不要去打扰他。

如果一定要打断,给他一点时间。我们家有一个育儿神器:计时器(我们家现在使用的是Google Home,因为可以声控,非常方便,只是想在国内使用的话会有些麻烦)。当我们需要出门或者吃饭,而孩子还在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口头告知他,比如十分钟后我们穿衣服出发会奶奶家”,而且也不期待什么主动的回应,然后再上好一个十分钟的计时器。十分钟后,计时器准时响起,而人们会集合到客厅,很多时候,我的儿子会主动结束手头的事儿,起身开始和我们交流,而我会把计时器关掉。如果他依然处于专注的状态,计时器的持续铃声,会成为一种代替了我们的中立干扰,我们会在铃声响了一分多钟后,再主动和孩子交互。从我家的情况来看,这么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既不会让孩子因为专注突然被打断而情绪不好,也会为他从专注中的抽离提供一个相对缓和的空间。

为人父母,有的时候会有好心办坏事的风险——比如打扰了我们专注的孩子。当意识到了风险,感受到了趋势,我们要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时候,或许可以先把花钱与上课”的优先级降一降,不去想那么多我要给孩子些什么”,而是先把思考的对象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为了我的孩子,我还需要改变些什么。”

感谢您的来访,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本站。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

创业网--网络创业项目一网打尽
创业网
创业网,一个为创业者而生的专业平台。这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创业项目,还提供最新的创业资讯和实用的创业指导。无论你是初次踏上创业之路,还是经验丰富的创业达人,创业网都能为你汇聚无限可能,助力你点亮创业梦想。
335篇文章更多文章